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何發現新型抗生素
發布時間:2015-03-02
近日賓州大學教授Ezekiel Emanuel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討論現在抗生素研發的困境以及解決方案。他說美國每年有200萬人受耐藥菌感染,23000人因此喪生,經濟損失每年達到200億美元,但是抗生素研發卻幾乎無人問津。Emanuel教授提出一個獎勵辦法,由政府出面獎勵上市新抗生素公司20億美元,每類藥物最多可獎勵5個產品。那么這個模式是否可行呢?
20億美元對任何公司來說都不是小數字,所以如果真有此重獎肯定會增加這個領域的研發活動,但是這個模式從來沒有在制藥界(或任何其它行業)實行過,所以肯定也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可以想到的問題包括如果政府獎勵20億美元那么產品如何定價?如果通過定價壓力把這20億美元從廠家的利潤里擠出,那么這個模式顯然不可持續。另外有能力把一個新機理藥物從開始做到上市的企業是有數的,如果中間數次倒手,獎金如何分配?新型抗生素的研發十分困難,過去40年只有兩類新型抗生素上市。如果企業投入巨資但功虧一簣是否應該部分獎勵?
其實更實際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市場調節。正如Emanuel教授所言,我們愿意花10萬美元買生存療效不確定的抗癌藥,花幾萬美元做只能改善功能的膝蓋手術,卻不愿花同樣價錢挽救每年23000死于感染的病人。只要定價合理必然有企業會進入這個領域。但這個社會總是賊挨打時沒人管,賊吃肉時卻總有人質疑你伙食太好。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去年的sovaldi。這個產品和以前產品比副作用小、治愈率極高、用藥時間大大縮短,但從國會到消費者都只關心為什么這個藥賣到1000美元一片,為什么你一個產品上市第一年就賣100億美元。這個支付環境不改善,還會有更多象耐藥菌感染一樣的疾病逐漸成為政府獎勵的對象。兩年前《自然》雜志已經有一期專門討論如何把制藥工業重新吸引回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研發,因為這個領域的病人已經逐漸被拋棄。
記者對政府介入商業活動一向持反對意見,當然Emanuel教授的這個計劃基本沒有可能實施,至少在目前死亡人數尚未達到危機的情況下。政府能幫助的是不要干預市場,如果一個藥品真正能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應該允許為此付出巨大勞動、承擔巨大風險的廠家獲取應得利潤。不要國會動不動就讓廠家解釋定價問題。現在幾乎沒有任何項目只有一個廠家在做,如果定價太高必然會有競爭者加入,sovaldi已經在競爭壓力下大幅度降價(以打折的方式)。制藥工業不需要政府獎勵,只需要政府不要過多干預。(生物谷Bioon.com)